时间:2022-09-06 17:12:58 | 浏览:1765
12月6日,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启动,这是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进行保护修复工程以来,首次进行的大型保护工程。
"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米,南北宽约33.5米。九尊造像各具形态、形神兼备,代表了中国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也是洛阳乃至河南的名片。
"
昨日,在奉先寺看到,石窟前区域已搭建起20余米高的脚手架,仍在搭建施工中。脚手架中间,露出卢舍那大佛的周身,可供游客游览、拍照留念。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作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长期受到渗漏水、岩体开裂、微生物等因素影响,本次保护工程将对相关病害开展治理,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单位,龙门石窟任何一项保护性大型工程,都要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严格按照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方案审批、工程实施等环节开展,现已进入施工阶段。本次工程就是按照2021年度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方案实施的,这是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进行保护修复工程以来,首次进行的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
该工程的重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因素,对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并定期维护清理,提高岩体的稳定性,保护文物和游客安全。
“奉先寺保护工程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史家珍介绍,此次工程体量大,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施工采取半开放方式,原本预计270天的工期,工作人员将克服冬季施工困难,加班加点,争取在明年牡丹文化节前完成主体工程。
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说,该工程从勘察设计到资料收集,再到施工阶段,保护研究人员都尝试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技术都运用到了本次工程前期勘察设计中。其中,在施工现场展现的《奉先寺裂隙及渗水病害调查图》就是利用3D扫描测绘成果编制的。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龙门石窟研究院组建了全国一流的石窟保护专家顾问组,不仅前期方案经过专家详细评审论证,他们还将定期到现场检查、指导,解决工程实施中的技术难题。
据了解,除了奉先寺,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南洞抢险支护工程、西山古阳洞的保养维护工程也在同步进行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龙门石窟奉先寺历次保护维修大事记
1960年
原龙门文物保管所(现为龙门石窟研究院)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对龙门石窟做了较为详细的地质调查。通过此次系统性调查,掌握了奉先寺的基本风险情况。
1961年
原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将龙门石窟的“石窟围岩崩塌、雕刻品风化、洞窟漏水”三大病害列入十年科研规划。据调查,奉先寺主要受石窟围岩崩塌与洞窟漏水两大病害影响。
1971至1974年
奉先寺抢险加固工程实施,这是国内第一个大型石窟维修加固工程。经过这一阶段的加固维修,有效地防止了石窟围岩和造像的倒塌崩落,奉先寺群雕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1975年到1985年
对行将崩塌的洞窟、雕刻品及危岩进行了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实施了奉先寺排水沟、伊阙佛龛之碑等维修加固,有效地防止了石窟围岩的倒塌崩落,极大地提高了文物本体的稳定性,使洞窟、雕刻转危为安。
1987年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实施“龙门石窟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历时5年,完工后,龙门石窟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岩体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洞窟渗水状况得到一定的遏制,游览道路通达各主要洞窟。奉先寺目前的台阶也是这一时期改建的。
2006年
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奉先寺正壁开展日常维护工作,清理造像表面积尘,加固了部分岩体。
2012年
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展奉先寺环境及病害监测工作,收集和分析整理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和病害资料。
2021年12月
龙门石窟研究院启动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重点针对该区域的危岩体和渗漏水病害开展治理工作。
///
#潮起潮洛
—END—
来源:洛报融媒 记者 仝景菁 刘嘉仪 见习记者 梁笑宇/文 张怡熙/图
统 筹:白银龙
主 编:李鹏鹏 责 编:刘宝文
校 审:王亚萌 编 辑:许靓雯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曾给予了“三个最”的高度评价。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13千米处的伊河岸边,始凿于北魏年间(386-534)的龙门石窟面水临山,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因香山和龙门相对而立,如同一道天然门阙,故而称伊阙。龙门石窟历经北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和五代400余年的开凿营造,其中以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洛阳在行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接力来助力。上一期洛洛为大家介绍了见证丝路贸易繁荣兴盛的汉函谷关遗址。
初秋时节,众多市民和游客来到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领略千年石刻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美妙意境,享受秋日里的休闲时光。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现存佛像10万余尊、佛龛2300多座。
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最新考古成果,让一千多年前卢舍那大佛建成时的华丽样貌初露端倪。借助高科技手段,考古人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这表明在建造卢舍那大佛时,很可能使用了
-风物君语-龙门石窟,古洛阳人的信仰集市为什么要在洛阳凿石窟?九朝古都洛阳,曾是中国版图中央的一块磁石。她能聚金银。由汉光武定都,至唐明皇中兴,几度繁华,与长安交相辉映,构成中国中古时期的经济轴心。她专吸刀兵。洛阳左控函谷,右握虎牢,面对伊
洛阳龙门石窟讲解(东山石窟、白园讲解)专业深度讲解,严选大咖。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宝库之一,共2345个佛像。它历史文化价值,需要讲解员娓娓道来,才能让我们平心静气的欣赏和品味。
翠柏青黛染绿水,窟龛倒影洒清涧……波光潋滟的伊水之上,卢舍那大佛的倩影“回归”!2021年12月6日,时隔50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大修”。2022年7月21日,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正式竣工,6900平方
位于河南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启动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这是奉先寺自1971年进行保护修复工程以来,时隔50年后再。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2021年12月12日,工作人员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保护工程现场施工作业。
2020世界文旅产业博览会重磅来袭!在此次博览会上,龙门石窟景区被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世界文旅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热度先锋景区”荣誉称号。龙门石窟暑假大礼包优惠活动龙门石窟地处古都洛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山水风光,暑期到来,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