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舞乐图像的历史回响

时间:2022-09-06 17:10:25 | 浏览:1439

作者: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宇博(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特约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2021级民族音乐学硕士生)从2020年国庆期间洛阳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复原25套古代装束而举办的“洛水。

作者: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宇博(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特约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2021级民族音乐学硕士生)

从2020年国庆期间洛阳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复原25套古代装束而举办的“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到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上灵感来自河南博物馆13件隋代三彩乐舞俑的舞蹈《唐宫夜宴》;从依据宋代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而编创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到央视“古韵新声·清明”特别节目中源出隋代画师展子虔《游春图》的舞蹈《游春》……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艺术基因和创作灵感的文艺佳作不断涌现,一部部舞台表演艺术作品“破圈”而来,精彩纷呈。河南卫视2021年七夕节制作的《七夕奇妙游》中以龙门石窟石刻图像飞天和金刚为素材编创的实景舞蹈《龙门金刚》,就是其中的杰作之一。怀抱乐器的伎乐天从洞窟中飞出,在大佛的注视下翩翩起舞,金刚力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艺术家赋予传统文化遗存跨越历史的艺术魅力。古风豫韵舞蹈艺术与龙门石窟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将“文化+旅游”的精髓和深意作了深刻的演绎和阐释。

当代视野中的乐舞

静态文物动态呈现,赋予传统文物新鲜活力。龙门石窟研究院率先进行了“活化文物”的尝试。通过与新华社密切合作,于2021年4月发布了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帝后礼佛图》原是创作于北魏年间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东壁上的浮雕,分为北段(帝)、南段(后)两部分,描绘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的盛大场面,是龙门石窟中重要的雕刻作品。原作于20世纪30年代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真迹已被毁坏,复制品《北魏孝文帝礼佛图》《文昭皇后礼佛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堪萨斯市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龙门金刚》剧照

此次对文物进行活化再现,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和主创团队基于对《帝后礼佛图》全面翔实的考察研究,从演员服饰、妆容、发髻、动作等多层面一一对文物进行了全方位还原,通过新颖灵动的拍摄手法,运用新媒体将龙门石窟历史文物给予活态呈现,增强了观众对龙门石窟历史文物的亲近感。

此次成功尝试后,龙门石窟主管部门加快与相关媒体合作推出优秀创新性艺术作品的步伐。以2021年8月13日河南卫视推出的《七夕奇妙游》晚会中的舞蹈《龙门金刚》最具代表性。

《龙门金刚》系由女舞蹈演员扮演十三位“伎乐天”,造型婀娜多姿,衣带飘拂,腾空飞舞。龙门石窟在雕刻时本土化趋势明显,“伎乐天”与“伎乐人”的造型、脸型、体态、服饰与唐朝世俗生活中的女性更为接近。在雕刻时,龙门石窟中的飞天雕塑与敦煌壁画中纤细灵动的形象不同,下半身稍胖。《龙门金刚》舞蹈中的“伎乐天”虽然身上披有很多轻盈的飘带,但舞姿造型较为沉稳,肃穆庄重,与“伎乐天”形象十分吻合。每位“伎乐天”手持乐器包括阮、箜篌、排箫、横笛、笙、钹、杖鼓,没有敦煌飞天的反弹造型,准确真实地还原了龙门石窟音乐图像状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音乐活动图景。

《龙门金刚》在还原历史、再现传统的基础上也做了一定的创新。首先是服装造型上的创新。龙门石窟因风化脱色,考证“伎乐天”准确的原有颜色较为困难,节目服装设计出于对画面美感的考虑,选用了牡丹红等偏深偏暗的中国传统颜色。为了便于表演与塑造形象,舞蹈中金刚的造型与龙门石窟刻像中的金刚相比,缺少了刻像金刚身上的璎珞装饰。拍摄团队除了在龙门石窟实地拍摄外,还使用了包括AR、三维建模、电脑着色等数字化技术手段,虚实结合力求最大限度地复原彩色状态下的石窟造像。《龙门金刚》从当代视角出发,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为龙门石窟传统音乐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让其在当下真正“活”起来。

历史演进中的乐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现存像龛2345个,造像11万尊,其造像立体生动,建造时多为彩绘,虽经过千年风化早已褪色,但其中仍存有大量的舞乐图像资料。据统计,龙门石窟现存有乐器图像的洞窟21个,雕刻乐器经幢1座,佛座2台;现存各类乐器17种,176件。

龙门石窟中的乐器分为敲击、吹管、弹弦三大类。敲击类乐器有磬、拍板、铜钹、腰鼓、杖鼓、鸡娄鼓等。其中磬与拍板为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铜钹、腰鼓、杖鼓、鸡娄鼓均为外来传入乐器。铜钹与腰鼓图像出现较多,北魏、唐代洞窟中铜钹图像分别出现5次和12次;腰鼓图像分别出现10次和11次。磬、拍板、杖鼓与鸡娄鼓出现较少。

《龙门金刚》剧照

吹管乐器主要有笙、横笛、竖笛、排箫与筚篥5种,前四种为中原传统吹管乐器,筚篥为西域传入。笛共出现了30次,北魏、唐洞窟中横笛图像分别出现11次和10次,竖笛图像各出现2次和7次。排箫与笙图像分别出现了22和20次,其中北魏、唐代洞窟中排箫图像分别出现9次和13次、笙图像均各出现10次。筚篥在北魏、唐代开凿洞窟中分别出现3次和8次。

弹弦类乐器图像有阮、筝、琵琶、箜篌等4种,其中筝和阮为中国传统乐器,而琵琶与箜篌为外来输入乐器。筝与阮图像分别出现17次和7次,北魏洞窟中分别出现6次和5次,唐代洞窟中分别出现11次和2次。龙门石窟中的琵琶图像包括四弦、五弦两种,分别出现10次和6次,其中北魏洞窟中四弦、五弦琵琶图像均出现3次,唐代洞窟中四弦、五弦琵琶图像分别出现7次和3次。箜篌图像仅在唐代洞窟中出现3次。

在北魏洞窟所雕刻的14种乐器中,笙、笛等吹管乐器最为流行,铜钹、腰鼓等打击乐器的使用率与流行度较高。北魏时较少出现的筚篥、四弦琵琶、箫等乐器到了唐朝出现的频次则成倍数增加。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中使用的笳、角等吹管乐器传入,出现了鼓吹乐形式,促使雅乐逐步转变为俗乐,中原传统的俗乐逐渐和天竺传入的佛乐相结合,形成了法曲,常用于宴会与祭祀场合。从乐器组合图像不难看出雅乐向俗乐的转变以及佛乐和俗乐的交融。

社会变迁中的伎乐

龙门石窟舞乐图像中有大量的“伎乐”表演场面,“伎乐天”“伎乐人”176身。在天界奏乐起舞者称为“伎乐天”,处于佛像顶部或洞窟穹顶位置;在地世凡俗乐舞活动中奏乐起舞者称为“伎乐人”,居于佛像底部。每个洞窟中的“伎乐天”和“伎乐人”及出现乐器的数量多少都经过一定的人为设计,不仅人数与洞窟的大小关系密切,而且洞窟中伎乐天和伎乐人的动作呈对称型构图,形成一对对规整的单位。各个洞中的“伎乐天”“伎乐人”手持乐器各不相同、多种多样,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乐队组合编制。

龙门石窟各类乐器组合乐队34组,包含北魏洞窟16组、唐代洞窟18组。北魏乐队规模较小,4件乐器以内组合较多,乐器最多的一组乐队为12种乐器。唐代乐队规模不断扩大,8种以上乐器组合较为常见,在奉先寺佛像背光处出现了18件乐器的乐队编制。北魏洞窟只有“伎乐天”,唐代出现了“伎乐人”,大型音乐活动场面增多,音乐表演世俗化趋势明显。龙门石窟中的“伎乐”是当时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繁荣的反映,为中国古代舞乐史研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了古老而灿烂的中原地区文明,反映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成果。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中包含着大量珍贵的乐器与伎乐图像,对深入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特质、民族个性特征以及宗教文化的发展,无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伴随着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国家文化发展大计、旅游市场繁荣的主旋律,为龙门石窟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迹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29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资讯

龙门石窟未来将走向何方?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曾给予了“三个最”的高度评价。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13千米处的伊河岸边,始凿于北魏年间(386-534)的龙门石窟面水临山,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因香山和龙门相对而立,如同一道天然门阙,故而称伊阙。龙门石窟历经北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和五代400余年的开凿营造,其中以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洛阳在行动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洛阳在行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接力来助力。上一期洛洛为大家介绍了见证丝路贸易繁荣兴盛的汉函谷关遗址。

河南洛阳:赏龙门石窟千年石刻艺术

初秋时节,众多市民和游客来到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领略千年石刻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美妙意境,享受秋日里的休闲时光。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现存佛像10万余尊、佛龛2300多座。

龙门石窟最新考古发现,揭开卢舍那大佛千年前“风华”

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最新考古成果,让一千多年前卢舍那大佛建成时的华丽样貌初露端倪。借助高科技手段,考古人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这表明在建造卢舍那大佛时,很可能使用了

为什么说龙门石窟,保留了最繁华的盛唐气象?

-风物君语-龙门石窟,古洛阳人的信仰集市为什么要在洛阳凿石窟?九朝古都洛阳,曾是中国版图中央的一块磁石。她能聚金银。由汉光武定都,至唐明皇中兴,几度繁华,与长安交相辉映,构成中国中古时期的经济轴心。她专吸刀兵。洛阳左控函谷,右握虎牢,面对伊

洛阳龙门石窟讲解(东山石窟、白园讲解)专业深度讲解,严选大咖

洛阳龙门石窟讲解(东山石窟、白园讲解)专业深度讲解,严选大咖。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宝库之一,共2345个佛像。它历史文化价值,需要讲解员娓娓道来,才能让我们平心静气的欣赏和品味。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修”竣工,卢舍那大佛再“开颜”

翠柏青黛染绿水,窟龛倒影洒清涧……波光潋滟的伊水之上,卢舍那大佛的倩影“回归”!2021年12月6日,时隔50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大修”。2022年7月21日,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正式竣工,6900平方

龙门石窟奉先寺50年来首次“大保养”景区仍正常开放

位于河南洛阳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启动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这是奉先寺自1971年进行保护修复工程以来,时隔50年后再。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2021年12月12日,工作人员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保护工程现场施工作业。

龙门石窟被授予新称号!

2020世界文旅产业博览会重磅来袭!在此次博览会上,龙门石窟景区被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世界文旅产业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热度先锋景区”荣誉称号。龙门石窟暑假大礼包优惠活动龙门石窟地处古都洛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山水风光,暑期到来,龙门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新疆旅游网今日朔州苏州旅游网清远新闻资讯网广东旅游网凡拓数创股票紫沙壶官网加拿大旅游网玉林新闻资讯网户外越野发烧友数字藏品系统开发黑龙江旅游网新加坡旅游网比亚迪A股重庆旅游网副业项目网人力资源资讯网净水器资讯网铁矿石期货网快递信息网今日青岛天天基金行情网今日安庆宁德时代A股原油期货网国学易经文化网今日泰安物流信息网体育资讯网贵州青酒网
河南旅游网以打造河南旅游门户网站为目标,整合河南旅游业丰富的行业资源,提供河南旅游资讯、中国旅游最佳地方、河南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排名、河南十大网红打卡地、河南网红打卡景点古风、河南旅游攻、河南旅游线路资讯等。
河南旅游网 nutai.cn©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