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17:05:32 | 浏览:606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肖淙文 周林怡 通讯员 柯溢能
龙门石窟古阳洞高树龛,安岳石窟紫竹观音,大足石刻数珠手观音,飞来峰卢舍那佛会浮雕……走进正在展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展厅,来自中国大地珍宝级的石窟遗存,上演跨越时空的无界交流。
一千多公里外,洛阳龙门石窟,90后数字化工程师廖剑、刘治维举起相机,践行着这场数字化回归的第一步——采集文物数据信息。
作为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的“先行军”,他们常年深入全国代表性考古现场进行田野调查,与团队合力利用全球领先的扫描、建模、3D打印技术,让端坐于石窟中的佛像走出悬崖峭壁,使不可移动的文物实现跨地域展览。
8月,记者来到河南省洛阳市,跟随驻扎在当地的田野调查组,深入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探访数字化考古调查工作现场。
数字化工程师给记者讲述文物数字化难点。记者 戚建卫 摄
田野采集,一场汗如雨下的面壁
伊河水静静流淌,两岸青山的峭壁之上,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龙门石窟遗存饱经风霜。自北魏始凿至今,这座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精华的石窟,已跨越了1500多年光景。廖剑和刘治维的工作,便是记录下历史在这里留下的每一条纹路——对石窟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并通过后续的数据处理,在数字世界中“还原”龙门石窟。
清晨7时30分,记者跟随他们一起乘车前往景区。观景平台上,伴着每日第一批游客的感叹和欢呼声,正壁主尊的卢舍那大佛映入眼帘。这座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面相丰满圆润,庄严典雅,正用睿智的眼神俯视众生。凝视它,如同凝视历史,让人顿生渺小之感。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记者 戚建卫 摄
但人类总是能以渺小铸就伟大。相比过去考古人员举着皮尺,一点点测量数据的考古方法,廖剑使用的多图像三维重构技术看似简单,却有着颠覆性的效果:他将环形闪光灯架在相机上,不断选取角度、按动快门,这些一手数据后续将交给计算机分析、重建。
在快门清脆的“啪啪”声中,廖剑以佛像为轴,围绕石窟南壁的一块区域环形挪动。以精确还原石窟为目标,他所拍摄的每两张照片的重合率要达到75%以上,这意味着在每平米的范围要拍下超过50张照片,是一项考验观察能力的精细活。而要完成一块完整壁面的拍摄工作,举起相机便是2至3小时,为了保持观察的连贯性,他们拍摄期间不换人,只在原地短暂的休息。
数字化工程师廖剑对奉先寺进行数据采集。记者 戚建卫 摄
此前十余年间,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数据采集规程和算法,只要有足够多的多角度拍摄照片,计算机就能通过软件提取文物的“特征点”,初步计算出带纹理信息的三维模型,再结合激光数据最终生成高保真的模型数据。
廖剑的工作,便是整个数据链中最初的一环。
田野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专注度,更是对体力的挑战。8月的洛阳,有着南方一样的湿热,户外工作10分钟,身上的两层衣服便已汗湿。汗水流入眼睛蛰着疼,划过臂弯则泛起痒意,这是廖剑早已习惯的体感。冬天则是另一番难耐,郊区的冷意比城市来得更甚,寒冬中,他们常是唯一的“面壁者”。
石窟并非平面,要真实记录它需要180°甚至更广阔的视角,一旁的刘治维又拉来一架梯子以获得俯拍角度。“这还不算登高。”让他更难忘的是刚刚结束的高空作业,去年12月,奉先寺开启时隔50年的大修,工程范围从奉先寺底部至上部山体,高度接近50米。228天里,廖剑和刘治维攀爬在脚手架上,拍遍了整个奉先寺。这期间,刘治维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曾经攀上十几米便不敢往下看的他,上架不到半个月便能贴着壁面自如的辗转腾挪。
数字化工程师需要让自己站得高一些以获得俯拍角度。记者 戚建卫 摄
“飞檐走壁”的采集工作最终在数据库中留下了7.5万多张高清照片,未来,这将为奉先寺定格出一张近乎一比一的数字画像。这也成为二人,对这场50年一遇的零距离交流,最好的回礼。
“雕刻”历史,与时间和自己对话
在不少从事文物数字化的人眼中,这是一份和时间竞速的事业,这一点,身处一线的田野工作者们体验更深。2021年3月24日,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站正式揭牌,90年出生的廖剑成为首批进场的工程师,不久,刚刚大学毕业的95后刘治维也加入其中。
“如果看老照片,你会发现那些缺失的佛首,上个世纪都还在,在现场看过往破坏的痕迹,真的很心痛。”廖剑时常会想,如果文物数字化能早一些运用到实践中,我们会否能更接近历史。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记者 戚建卫 摄
不断侵蚀文物的不止是人为活动,自然之手更有着无声的力量。风、雨和空气污染日复一日的“摩挲”,在石窟上留下不可逆的痕迹。“龙门石窟是盛唐的明证,现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可以把珍贵的历史信息挖掘保留下来。”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告诉记者,现代科技在石窟寺保护利用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支撑作用,促使了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这也是一份以时间征服时间的工作,从大尺度的奉先寺到相对空间较小的古阳洞,记录工作被切分的更加细致。下午,廖剑和刘治维拖着一个“大家伙”进场,这个名为“关节臂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具,重量约为60公斤,攀爬脚手架时,两人上下开工,一托一提,才合力将仪器抬上洞内临时搭建的木板。
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记者 戚建卫 摄
廖剑手握激光枪,垂直对准眼前的一座石狮子,由上至下进行扫描。扫描仪的采集精度可以达到0.03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细,但高精度扫描的前提,是操作者必须保持手部动作的匀速稳定,在不断晃动的木板上这并非易事,廖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就像用数字技术,把这些造像重新雕刻了一遍。”随着他的动作,仪器相连的电脑屏幕上,一个三维版本的狮子头从无到有,面目逐渐清晰。
数字化工程师廖剑用关节臂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古阳洞进行数据采集。记者 戚建卫摄
靠着一寸一寸的凝视与记录,他们用一年时间,完成了整个古阳洞的扫描工作。
日复一日的“面壁”生活,要克服的挑战还有“枯燥”。从小学习国画的廖剑,选择用艺术的视角去抚平内心的孤独。“拿起扫描仪工作,就像幼时拿起毛笔学画一样。”眼前精美的纹路,如同国画中的工笔画,都是精雕细琢的产物。“古人花了那么多时间雕琢这些艺术品,其实也是在花时间与自己对话,这就像一场自我修行。”廖剑说,沉浸其中内心便能获得平静。眼前,造像灵动的身姿、飘逸的衣裙都被他刻进脑海,成为他国画创作的灵感库。
傍晚6时,洞内的光线暗淡下去,数字化工程师的工作迎来尾声。扛上设备,迎着朝阳出工,伴着晚霞归家,今天只是茫茫历史洪流中的千粟一粒。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里,经历了千年历史的佛龛,借助数字化手段,又留下了自己的一抹印记。
在接下来的每一个日子里,这张龙门珍宝图将不断被填补空白,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复刻体。它将在数字空间永存,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朝阳。
轮船本该行驶在海洋中,但最近一则新闻令人惊奇,有网友在深圳海天之间,拍摄到两艘轮船漂浮在空中,平行世界存在还是海市蜃楼的光学现象。我们可以来探讨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网友调侃道:“可能是海水太烫,船只被热到飞起”。
由网站 Dronestagram 举办的「国际航拍摄影大赛」(International Drone Photography Awards) 早前已公布第五届的赛果,今届比赛并没有分开组别,亦不设投稿上限,鼓励摄影师踊跃参与。
摄影高手每一拍都是大片,与摄影新手相比,一定是有绝招的。摄影高手的所谓绝招,都是他们日积月累的拍摄经验。图一一、在对的时间拍摄摄影高手,会很在乎拍摄照片的时间。在他们眼里,每一个风景都有一个最佳的拍摄时间。这个所谓的最佳时间,包含以下三个方
2月22日,索尼公布了“2022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的获奖名单及作品,我们可以通过这次获奖作品中汲取一些创作灵感和创作思路,也可以逆向“偷师”这些摄影比赛中获奖者的摄影技巧。偷师摄影大赛获奖者 这些拍摄技巧你要掌握01 讲究的构图摄影中的构。
穿越山口、过火圈,体验2秒加速到100公里的急速飞行:可以从第一视角体验拍摄效果,“就像是开启了第三只眼”:而且,只需要靠手部动作“单手操作”,就能操控:这是大疆最新推出的FPV无人机,自带“人机合一”效果,所见即所拍的体验感,甚至有网友直
你知道野生仓鼠的存在吗?来自奥地利的野生动物摄影师 Julian Rad也许会给你的答案。他在过去的 10 年里一直在拍摄非常稀有的欧洲仓鼠,这种野生仓鼠物种只能在欧洲的几个国家看到。2020年,欧洲仓鼠在其全球范围内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距
最近,笔者的朋友想要购买一款全画幅微单相机,主要用途就是旅行时拍摄所见所闻。经过一番挑选,佳能EOSR6和索尼A7M3进入了最终的决赛圈。面对两款定位相近的产品,朋友犹豫不决难以选择。其实他的情况很具有代表性,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面对这两款机
其中,《龙门金刚》寓意深远,也令我的目光聚焦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中。河南卫视又又。一场《七夕奇妙夜》又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充满自信和创意的文化普及。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学术价值可想而知。
作者: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王宇博(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特约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2021级民族音乐学硕士生)从2020年国庆期间洛阳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复原25套古代装束而举办的“洛水。
龙门石窟古称“伊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断续经营达400余年。古代匠师们在东西两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2000年11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